张梓嘉(原名:张子嘉,1952—),四川汶川籍人,1952年出生,大千嫡孙。毕业于《北京画院》,是李可染之子李小可的学生,现担任中藏联盟特约画家。
大千嫡孙张梓嘉老师成就非凡,其作品在多个国家展出、杂志刊载并转载。
人物简介
张梓嘉:(原名:张子嘉)四川汶川籍人,1952年出生,大千嫡孙。毕业于《北京画院》,是李可染之子李小可的学生,毕业典礼时其作品受到校长王明明的关注。张梓嘉老师全面继承了爷爷张大千和父亲张轶凡画风和画技,创艺术之自然!张梓嘉老师,大胆创新,精心创作众多具有较高艺术研究价值的上品佳作。
在父亲张轶凡的艺术感召力下,张子嘉(曾用名张梓嘉)将古人传承下来由张轶凡发扬光大的一种特殊技法——“散峰”技法,张子嘉在前辈扎实的绘画基础上,成功的填补了中国一项重要的传统绘画理论,对我国的书画艺术的创新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张梓嘉老师在书画方面成就非凡,其作品在多个国家展出、杂志刊载并转载。现任北京润红东方书画院特聘画师,同时任《北京轶凡书画院》院长、文化部《老年书画学会》会员、《国际艺术家》杂志编委。并被编载为《世界艺术家》名人录;其众多书画作品在香港、澳门、台湾、韩国、日本、瑞士、英国、美国等多个国家均有刊登、展出,被众多国内外友人争先收藏。
主要成就
现任北京润红东方书画院特聘画师,同时任《北京轶凡书画院》院长、文化部《老年书画学会》会员、《国际艺术家》杂志编委。并被编载为《世界艺术家》名人录;在香港、澳门、台湾、韩国、日本、瑞士、英国、美国等多个国家均有作品刊登、展出。目前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等众多重要职务。
艺术生涯
张梓嘉自幼受父亲教诲,作画追求意境和空间感。在用笔、用墨、用色上均体现大千艺术特点。传承大千艺术画风之精髓,特别在山水泼墨的创作技艺上,是对大千艺术经典技法的继承和发展。笔墨愈发舒卷自如,艺术造诣已臻顶峰,纸里墨间尽现大千老人风骨。
在创作实践与丰富新理论方面,兼容并蓄,大胆创新,精心创作多幅具有较高艺术研究价值的上佳作品,在书画界引起关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宝贵的艺术实践为繁荣和发展我国传统艺术提供难得的借鉴依据,在张轶凡的艺术感召力下,张子嘉将古人传承下来由张轶凡发扬光大的一种特殊技法——“散峰”技法,成功的上升为理论!张子嘉在前辈扎实的绘画基础上,成功的填补了中国一项重要传统绘画理论,对我国的书画艺术的创新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艺术成果
继承张大千和父亲的画风和技艺,创艺术之自然!在父亲张轶凡的艺术感召力下,张子嘉将古人传承下来由张轶凡发扬光大的一种特殊技法——“散峰”技法已予继承,并正在继续发扬。
张梓嘉作品
张梓嘉作品
合作单位
目前,张梓嘉老师授权由北京润红东方书画院为自己的经纪代理单位,代理自己所有电视媒体,网络宣传,平面媒体,画展,拍卖等所以相关业务。以求得更多时间专注于自己的绘画和书法艺术生活。
祖孙历程
1899年,张大千生于四川内江。1905年,7岁,随四哥文修习字,读《千家诗》,为今后的艺术生涯定点了坚实基础。1907年,刚满9岁的张大千,随姐从母习画,对张大千的影响深远,天赋过人的张大千,对绘画艺术情有独钟,艺术萌芽从这里开始生长。
1916年,张大千不幸被土匪劫持,迫为师爷,后张大千巧妙逃脱。同年回到家中,在家人的安排下,与表姐谢舜华定亲。此间,张大千与张轶凡的母亲相识,并于年底,与家人商谈后,决定定亲结婚。
1917年,19岁的张大千,经过百日师爷的江湖历险后,在二哥张善孖的安排下,东渡日本,在京都公平学校学习染织。一日,收到家中书信,妻子为大千产下一子,张大千为其取名张轶凡。
1919年,拜上海名书法家曾熙、李瑞清为师。曾熙为其取艺名爰,字季爰。松江禅定寺出家为僧。师事住持逸琳法师,法名大千,大千的名号也是从此开始,三月后还俗。
1920年,返回四川老家,见到自己从未蒙面的儿子张轶凡,此时张轶凡已经3周岁。
1925年,张善孖、张大千、昆仲创立“大风堂”, 三人开堂收徒,传道授艺,所有弟子们皆被称为“大风堂门人”。凡想成为“大风堂门人”,必须经过两个程序,第一,必须经过“大风堂”执印掌门人的允许;第二,举行拜师仪式,方能成为大风堂真正的门下弟子。也就是说,没有经过这两个程序的,都非“大风堂门人”。这种门规一直传承至今。
1925年,张大千结识了宁波富商张茂昌,受其赏识与赞助,张大千在上海宁波同乡会举办生平第一次画展。自此,张大千终于从一个文人画家成为了职业画家。
1929年春,31岁,《蜀中三张画册》出版(三张者,张善孖、张大千及九弟张君绶)。张大千被聘全国美展干事会员,与叶恭绰定交,同时结识徐悲鸿。出席全国第一届美展。1933年春节,应邀徐悲鸿组织的“中国近代绘画展览”赴法展出。1935年,37岁,应徐悲鸿之聘,任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南京举办“张大千画展”。与徐悲鸿、谢稚柳及中大艺术科学生同上黄山。
1938年,张大千返回四川,见到久别多年的家中妻儿和儿子张轶凡,此时的张轶凡已经21岁。自幼受家中二伯善孖与父亲的影响,对艺术有着超凡的领悟与见解。年底张大千带领全家人定居青城山。在青城山上,张大千对儿子张轶凡精心传道授艺,青城山便成了张大千教授儿子张轶凡的大自然课堂。
1942年,44岁,张大千率心智赴塔尔寺访藏画师,请教大幅画布制作工艺。携带五名藏画师返敦煌继续临摹壁画。
1945年,张大千率李复赴大足、资阳、简阳考察石刻艺术。赴北平,与于非闇举办联合画展。徐悲鸿等国内众多知名艺术家们聚集于此,徐悲鸿对张大千的评价极高,称其为“五百年来第一人”。1947年,49岁。“大风堂门人画展”在上海展出。《张大千画作展》在上海展出。1948年,在沪举办画展,展品多系工笔重彩。编印《大风堂同门录》。大风堂此时风声鹊起,门下弟子日益增多,学习大千艺术的门人弟子将大千艺术传播开来。
1949年初,张大千回到家中见到妻子(张轶凡的生母),此时儿子张轶凡已32岁。他在书画教育战线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也受到了各级机关、书画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张大千在家中居住不久,便说明了要带妻儿一起赶赴香港转去台湾。然而,忠孝的张轶凡见母亲年迈、体弱,他放弃了赴台湾的机会。张大千在临行前,将将大风堂三印章交付张轶凡,由张轶凡保管。
1952年张大千的孙女,张轶凡女儿张梓嘉出世。
1956年,20世纪最有名的立体派大师毕加索诚意接见了张大千。张大千以其深厚的学养让毕加索重新认识到了中国艺术的魅力,为之叹服。这次的艺术会晤,被西方媒介称为“中西艺术界的高峰会晤”。
1957年,张大千创造了具有自己特色泼墨泼彩技法,实现了巨像与抽象的巧妙结合,将中国传统绘画推向了前所未有的现代境界。随着张子嘉年龄的不断增长,父亲张轶凡就开始了对她进行艺术的教导。张子嘉自幼耳濡目染父亲张轶凡作画,这也是正是张子嘉今后取得非凡成就的主要原因之一。
父亲张轶凡带领全家来到北京首都定居,此时,父亲张轶凡在艺术界的名气大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期间,由于眼疾,这段时间所创作的画作大都是采用了泼墨泼彩新创技法。其作品在国内拍卖也是屡创新高,被广泛收藏。
1983年,张大千在台北荣民总医院与世长辞。张轶凡遂带领女儿前往台湾悼念,陪同父亲一起来到宝岛台湾,生平第一次见到只闻起名,未谋其面的爷爷张大千。
随父回大陆后,在父亲的指导下,努力学习爷爷张大千、父亲张轶凡的传统绘画技法,再结合古人运用于中国山水作画的特殊技法,绘画中别具一格,确有祖国山河的灵美绢绣之感。
她随父亲出走各地,浏览山川大河,尽看百家书画作品,开阔眼界,曾有多幅书画作品在国内外书画展及刊物上发表。其作品以凝炼灵动的笔墨,描述出博大精深的内涵,凸现了她对生活深入的观察和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把握。个性鲜明,神采飞扬,用笔简洁流畅,章法考究规范,刻画细致真切,意蕴深远隽永。无论是谋篇造势,还是笔墨渲染,都显示出其娴熟的艺术功力。创造性地实现了艺术境界与表达手法,自由王国与现实空间的和谐统一,无一不是激情与灵感的自然流露,给人以及大的艺术享受,从多种角度折射出其馨香的品德和高洁的志向。
张梓嘉毕业于《北京画院》,是李可染之子李小可的学生,毕业典礼时其作品受到校长王明明的关注。
张梓嘉任《北京轶凡书画院》院长、文化部《老年书画学会》会员、《国际艺术家》杂志编委。并被编载为《世界艺术家》名人录;在香港、澳门、台湾、韩国、日本、瑞士、英国、美国等多个国家均有作品刊登、展出。
张梓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