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迪(Angélique·ShiDi),画家,冥想艺术家。
她曾修宝石学,千古玉石,珠光宝气,养就双眼,却难留其心。后来重归于艺,她先得老先生们点拨,后美院诸师调教,最后于水彩上手。富春江烟雨,塞纳河彩云,养育她内心的烂漫。她在水色氤氲中打捞淋漓晨昏,灿烂四季,一片丰沛芳菲的水彩世界冉冉升起。
人物简介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色彩研究所首席高级研究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国内首位美国宝石学院(Gemological Institute of America-GIA )
专业珠宝学家Accredited Jewelry Professional- (AJP )。
美国ASA评估师。
人物概述
冥想艺术家。
中国美术学院色彩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宝石玉协会理事。
诗迪迎来了艺术新的一轮10年。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政府设立的当代艺术馆,2012年10月开馆后,举办了“重新发电、2012上海双年展”。 2012年年底,“法国蓬皮杜馆藏展”闭幕后,“天水无居·五洲同源诗迪个展”在同一个空间展出。与诗迪个展平行展出的是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个展。
这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里举办的第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家个展。
媒体称为“当代艺术馆首次为在世艺术家办个展”;“赵无极走了,诗迪来了’’…
2013年4月,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诗迪专著《冥想宇宙》。全书分9个季展示了大地、人间、宇宙的冥想,用诗意的表达诠释以冥想为蓝本的唯美艺术的发生,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了解诗迪的艺术与冥想。那
南钟之三
是关于有形的宇宙和生命…
著名诗人、艺术评论家叶卫平先生评价她是一位“缺席”前古希腊哲学的冥想家。
在过去的10年里,诗迪的艺术作品参与了国家两大盛事——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
2012年7月22日,诗迪带领的团队前后历时7年时间准备的3D公益短片《细胞哭了》献给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办的第19届世界艾滋病大会。在此基础上,诗迪带领的团队依旧致力于打造关怀细胞生命的公益片《细胞哭了》系列。
2010年5月9日,由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和鲁迅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韦尔申共同策展。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整个展馆隆重展出《天水无居·五洲同源》诗迪作品展,一位没有上过美术学院的艺术家,却在美术学院美术馆里大办了一场个展。
2010年,《天水无居·五洲同源》系列作品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中国红顶楼60.6 米迎宾厅迎接各国贵宾。
2008年至2010年,再度历时三年创作《天水无居·五洲同源》系列作品。
这是2008迎接奥运会火炬期间唯一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
2008年8月5日,迎奥运火炬进北京同日同时,巨幅水彩画《腾欢2008》系列一、三、五号作品被我国历史文化艺术的最高殿堂——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从2006年至2008年,诗迪用三年时间创作《腾欢2008》系列作品。
南钟之四2004
2006年10月25日中法文化年,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和意大利文化艺术中心主席温琴佐·桑福共同策展。《天水无居·诗迪作品巡回展》第三站亮相中国美术馆一楼3个大厅带2个小厅。此次欧莱雅赞助诗迪个展是继1998年在中国上海赞助抽象派艺术大师赵无极一生绘画回顾展后,第一次赞助中国艺术家的个展。
2006年作品《天水无居》系列入选意大利都灵“奥林匹克冬季奥运会主题展”,其后作品《天水无居》被意大利文化艺术中心收藏。
2005年6月2日,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和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张晴共同策展。中法文化年第二站在上海美术馆整个2层隆重举办,诗迪个展——《天水无居·诗迪作品巡回展》。与此同时,上海美术馆同期展出的艺术家盖·伯丁被认为是二十世纪视觉文化领域最大胆、最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之一。
2005年1月19日,法中文化年。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和法国巴黎文化中心主任侯湘华共同策展。第一站从法国巴黎文化中心出发,举办《天水无居·诗迪作品巡回展》。继赵无极、朱德群的展览之后,诗迪在同一空间举办了个展。这是诗迪的第一次个展,她的作品首次公开亮相。
2004年法中文化年。代表中国艺术家个展在欧美一举成名。
艺术启蒙
从卵石花狗到对话宇宙
童年的小卵石是诗迪最忠实的小伙伴,小花狗是她最初的艺术追随者。
远息之一
从小,诗迪对自然就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当别的小女孩都在把弄着手里的布娃娃时,她却对石头产生了兴趣。每当在江边发现一个与众不同的小卵石,她就兴奋地像认识了一个新伙伴。她老是心里想着,小卵石的家在哪里?它们来自于什么地方?它们在这里已经生长多少年了?它们的爸爸妈妈是谁?在家里,她把这些小卵石按颜色深浅仔细安置。每天上学前,挑上几颗,放在两边的衣服口袋里,上课时怕它们寂寞,时不时把手放到小口袋里,去抚摸它们一下,打个招呼。她觉得石头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可以说话,可以欢乐悲伤。令她沮丧的是,这些石头何时形成的她却说不清楚。这却激发了她童年对科学的兴趣。
从江边回家的小路上,总能看到一个小女孩儿在前走,一只小花狗跟在身后。小姑娘常到河床边捡石头,直到这只小花狗长大了,它的身上多了一个布褡裢,一左一右两个大口袋,里面装着满满的从江里精挑细选的小卵石,就这样,一前一后满载而归,小花狗任劳任怨地跟在诗迪的身后。童年的诗迪,期盼快快长大,登上最高的山峰,近距离仰望天空,冥想:一定是空中的哪个星星爆炸了,变成无数小石头,掉下来,掉到了地球上。掉下的时候,他们一定很痛,裹着厚厚的尘埃。她希望,有一天,能够把这些小卵石聚集在一起,汇成一股谁也无法抗拒的力量,让他们飞回天空,回到他们的家园。
从雪中写生到雪水作画
一个大雪过后的晴天,阳光明媚,但冷得刺骨。许江老师带着诗迪外出
听香之十2003
写生。在白雪皑皑里,他打开画架说:“今天随便画,只要把今天的这股寒风画出来就可以了……”诗迪眯着眼睛望着阳光,心里开始打冷颤。这么冷的天,还要画寒风刺骨?她急着想跑进雪中的湖光山色,融进神秘的皑皑白雪,却又惧怕老师眼镜片背后严峻的目光。
迫使自己打开画架,一瞬间,一个奇妙的创意凌空而降。何不捧一大把雪直接往画纸上扔?于是,她背着老师,快速地用双手捧了几把雪往画纸上扔去。不巧抬头遇见老师阳光照射下弯曲的身影。正想着一只手装着样子拿起笔,另一手还捏着一把雪,一不小心蘸了颜料的画笔染在了雪纸上......阳光照射下,只见颜色慢慢展开,就像一群放任的精灵,在雪纸上自由地跟着阳光跑......没有任何事物具有的形态,通透,明亮,闪烁,似飞如飘。画面的这一幕让诗迪眼前瞬间闪耀起白光,耳畔有似钟似笛的声音吟唱。她想,这个状态就是白洞......是阳光照彻心灵的地方。
就在那一刻,“我看到雪水慢慢浸透画纸,我开始拿起色彩来追赶它,一下子我就喜欢上了水彩,从那以后我再也不选择其他的画种了。”诗迪回想。一次抵触绘画的举动,让诗迪喜爱上了绘画。自那以后,诗迪在水与色创作中,只用雪水、泉水等自然水,而不用家里的自来水。佛语中,雪水是“无根之水”…追求雪水在流淌时化开来的那种感觉,成为了诗迪后来最主要的创作方法。诗迪喜欢雪水,每次水与色一次次浸染在水彩纸上,记载着穿越黑洞,来到白洞,心灵和作品一同生长的轨迹。
从随意画画到艺术本意
2003年非典时期,大半年时间过去了,诗迪还不能讲话。只能躲在工作室,一个人画画。
远息之七
她竟然画的作品,斑斓浓郁、洋洋洒洒,让人看了好不惊讶。当这些作品展现 在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老师面前的时候,潘老师十分惊讶。诗迪不好意思地嚷着说:“乱画的嘛!就是画着玩,给自己看。”看着满纸大笔挥洒,水与色随即流淌碰撞、变化出梦幻般的青春诗意……不知不觉已经几十幅看下来了,这些画都显得自然大气,没有一点做作,猛一看以为是大师作品。潘公凯老师感叹:“现在这世道,一不小心就掉下一个天才,以后我们这些专业美术工作者靠什么挣饭吃呢?“
后来,潘公凯先生在文章《心之所至》中评价:“女性往往比男性多一些艺术细胞,女性往往更感觉、更细腻、以至更过敏,随心所欲的、不加控制的情绪波动容易更直接地流露在言语和行为中,使得女性的生活本身更接近艺术。女性又往往比男性更难成为出色的艺术家,是因为女性往往缺乏表现的执著与自信,艺术创作需要激情、勇气与魄力,女性的柔弱容易使作品琐碎与小气,于是女性更难在艺术圈子里成功。然而,我们身边真有幸运者如诗迪既有女孩儿的细腻与敏感,又有大男子的气魄与自信,画起画来,如池塘春草,如闲云野鹤,心之所至,了无挂碍。这就是天性,是先天生成的性格优势,真能把苦苦修炼的后天习得者气死。诗迪就是这样一个人,她画画随意任性,做人也任性、随意。画得开心、活得也开心。——而这,正是艺术最原本的意义。”
在画画的时候,诗迪找到了灵魂游荡的天地。她只在乎:是否真正拥有快乐的心情,这远远胜于那冠冕带来的一切。是否能获得真正的体悟,从而更加平静和安详。趴在地上画画,在那里游荡宇宙,在那里梦幻虚无。
求学经历
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
诗迪复杂的知识结构,一直让她的求学经历成为一个谜一样的猜测。
媒体称她是“跨界才女”,跨界诗歌、宝石鉴定、水彩画、心理治疗、营养学、细胞学、神学等多领域。
美国宝石学院
诗迪是国内首位美国宝石学院(Gemological Institute of America-GIA )专业珠宝学家Accredited Jewelry Professional- (AJP )。研究宝石学家Graduate Gemologist-(G.G)。美国ASA评估师。
20世纪九十年代末,诗迪走进了美国宝石学院。在美国宝石学院的实验室里,每天浸泡在来自世界各大洲的宝石之中,她在宝石的世界里,感受到宝石坚守着原有的那种纯净的心灵,一尘不染,端庄沉静。各色宝石带她进入色彩的世界,穿越时空,进入了几亿、几十亿年前的世界。
北京大学宗教研究生班
在美国宝石学院(GIA)上课的时候,诗迪利用寒暑假完成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新开设的“宗教研究生班”课程。两个班上,有七十五个同学,大多是寺庙的主持、道长、活佛、尼姑,以及来自各个宗教工作领域的研究人员。它的课程设置主要是各种宗教的起源和石窟艺术的风格变迁,这为诗迪后来考下美国ASA国际宝石评估师课程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整个学习过程,她了解到世界有一万七千多个宗教,其中还有两三千个邪教。这些宗教图案和符号的变迁,似乎像一个个原子事态与原子事实连贯着整个地球村…
2004-2005 塞纳河畔的首秀
2005年1月,法中文化年。
“天水无居”为名的诗迪作品展在巴黎塞纳河畔的巴黎文化中心揭幕。
在这所曾是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寓所的典雅宅邸里,中法两国文化、艺术、外交界人士对诗迪的抽象绘画表示出浓厚兴趣。无论到场者的文化背景有多大的差异,大家都愉快地徜徉于这位来自遥远东方的年轻女画家所创造的澄净而旖旎的诗性空间里。对于各色展览连绵不绝的巴黎来说,诗迪的首秀就在塞纳河边留下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倩影。
与此同时,法方派出的艺术家代表是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大师赵无极。小荷才露尖尖角,诗迪首展就与中国在海外的“艺术三宝”之一赵无极先生并置,国内外引起了轰动。
诗迪在巴黎个展的成功,迅速引发了国际关于抽象派艺术的讨论。
法国全国美术协会主席 Le Belec先生:
2005年1月巴黎个展留言
怯尘之二
每幅画都让想象力纵横驰骋。始终朦胧的色彩和“滴斑”将观者引入无止境的笔戏。
每幅画给人的“意象”总是和植物、声音、流水,即流动的、可演变的事务相联系的。
这是一次漂亮的画展。祝您取得成功。
莫奈博物馆馆长 Granier:
2005年1月巴黎个展留言
一个华丽的画展!在纯粹的梦境里,既有愉悦亦有哀伤!对水和颜料的运用达到高超的地步。是东方印象派的佳作。
法兰西学院美术院终身秘书长 D’Hautrerive:
2005年1月巴黎个展留言
我怀着十分愉快的心情发现了诗迪的作品。她善于在新旧之间有所取舍并保留那真实的部分。这正是我们所认同的中国文化的灵敏之处。
高慈先生:
2005年1月巴黎个展留言
画展很美!为诗迪小姐拍手叫好!卓越的色彩运用,确实让人联想到宝石。本人曾在法国国立科研中心任地质专家,故对这些作品倍加赞赏。
马雷卢先生:
2005年1月巴黎个展留言
充满诗意的画作,使人心情舒畅,高!
天之渊1988-1
Chazal先生 小宫殿博物馆馆长:
2005年1月巴黎个展留言
很真诚地欢迎诗迪去小宫办展览!
法兰西学院美术院终身秘书长 D’ Hautrerive先生:
2005年1月巴黎个展留言
致以亲切的问候!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先生:
诗迪如一眼清水,天真烂漫,从无拘束,从无羁绊。
正所谓:天水无居。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先生:
在她的那个世界里,奇迹不断地被孕育,不断地造化着更多的谜,我不知道这个谜般的画者,将会把我们带向何处……
中国驻法大使赵进军:
欣然题词:“纯美的意境,独特的艺术,震撼的冲击,永存的印象”。
《诗迪:纯粹的绘画》中国美术馆馆长、教授、艺术评论家范迪安评论摘录:
诗迪的画作展现在眼前,展现的是一个非常丰富而多彩的世界,如同把人带向一片宽阔的用鲜花与绿色织绣出来的原野。在一幅幅画面上,千姿万态的各色线条、滴斑,象天籁的旋律,象隐身人的乐舞,更象无形春风将生命的色彩翻飞,使之高蹈清扬如音乐的节奏和诗歌的韵律。
《诗迪之画 言犹未尽》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翟振明评论摘录:
你也可以称诗迪为一名东方艺术家,但这并不会引导你走上正途。你可能会有一种冲动,想给她贴上现成的抽象画家的标签,但那样也并不明智。当然,你在她的画中看不到人或动物的形象,但是你真的看见了水和树、玉和石、云和山、沙滩和海浪吗?这一切并不完全确定,我们最好忘掉那些对她的风格或样式进行分类的企图,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毕竟,诗迪是独一无二的,或者说她是一个拒绝分类的精灵。她看自己的内心,然后让她所看到的东西与她自己拉开距离,然后让她自己与她看到的拉开距离,然后让自我与对象在恰到好处的瞬间合而为一。她另辟蹊径是为了回到正道,回到她游荡的本性。蹊径?游荡?其实,可能正好相反。没有人敢于宣称他/她找到了描述诗迪的本然、或是诗迪所面对的本然的终极词语,只要诗迪继续用令人吃惊的举动来重塑自己。
《像宝石一样明亮的心境——诗迪画作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司 艺术评论家安远远评论摘录:
诗迪把她和宝石对话中得到的感觉,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宣泄在这幅幅画面中。她将对宝石的美意,以及纯真明朗的感情流淌在这些色彩中,有绚丽,有沉思。在这片天地里,她只是无拘无束表达她的感受,像一个生长在宝石中的小精灵,不分晨暮,自由自在的穿越时光,不拘形,不逐名,却留着四季的芬芳。在诗迪的画中,你能从缤纷的色彩中看到时光的晶莹,如同她内心中宝石的闪亮。她想和宝石一样一道成长。
《寻觅真我·看诗迪画》中国美术馆研究员、艺术评论家徐虹评论摘录:
诗迪作画时显得沉静而自信,她总是在追求着画面形式的完整和表达的充分,在色彩和构成上显得胸有成竹而且十分深入。将形式的自由酣畅和情境的深远宽阔结合得恰到好处。这种表达既靠灵气,也靠她与自然沟通时特有的某种沟通形式,而这种形式的选择需要性灵和精神的自由,是否有专业教育背景倒在其次——从艺术的本源而言,艺术创作可以不要专业训练背景,却不能不要对自然的敏锐感觉和对于亲手表现这种感受的兴趣;艺术创作可以离开他人制定的习规,却不能离开创作者的“真我”。
《诗迪,谜一般的画者,谜一样的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艺术家宋建明评论摘录:
到了展场,我还是暗暗感到诧异。诗迪的首次个展,是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展出。这个“文化中心”坐落在塞纳河畔,与大皇宫隔河相对,据说原是拿破伦家族居住过的建筑。这是一座典型的法兰西贵族的建筑,四层砂岩垒砌的建筑,外装典雅得体。高高的室内,彩墙描金,雕梁画栋,华贵非常,像在法国经典电影中常见上流社会生活和社交的场所。
从色彩表现的角度来看诗迪的画,大概可以分为三类:其一、以水墨为主体,配以彩色冲染的画面。其二、由湿润的艳丽而强烈对比的大色块交织而成的画面,色光泛滥,矛盾丛生,斑斓交融,肆意涂抹,大有欲追绚烂之极而后快之感。第三、形象朦胧,但主色调明晰,画面中色相间的色距颇短,水染水洗、色粉皴搽,或青紫灰调,或黄褐色调,像雾里观景,天籁寂寥,似有开启神话之境……
《本然之色 天然之声——诗迪的画》艺术评论家贾方舟评论摘录:
诗迪的画完全是随心所欲的,随意生发的,自由自在的,像植物一样自然地生长,出人意料地长成各种各样的形状,然后就像那个打水漂的孩子,心满意足地欣赏自己的一幅幅杰作。看诗迪的画,我们不禁会问,你从画中看到了什么?因为她的画既没有对“形”的塑造,也没有对“象”的描绘。我们看到的只是色彩和线条的无穷变化,只有心绪的激越或宁静——那是一个无法把握也无法预知的未知世界。它们随着画家的灵感之源泉自由地流淌、倾泻、溶融、幻化,时而如风之骤起,时而像夜之静息;时而云蒸霞蔚,时而灿烂辉煌……
那种毫无功利目的的自由创造,使她轻而易举地进入一种纯然的艺术境界。凭着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凭着自己良好的艺术天性,她很快找到一种对应于自己的心灵、也对应于自然的话语方式,很快能够自如地表达“我”的心境和自然的意境。
2005—2012 诗迪作品巡展
继法国巴黎首展的影响力。
2005 上海美术馆
● 2005年6月2日,诗迪在国内首展,《天水无居·诗迪作品巡回展》从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被接回到上海美术馆举办。
中法文化年,第二站在上海美术馆整个2层隆重举办。在上海美术馆与诗迪个展同期展出的艺术家盖·伯丁,被认为是二十世纪视觉文化领域最大胆、最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之一。
《诗迪作品展与中国抽象绘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艺术评论家水天中评论摘录:
(《美术观察》2005年第06期)
诗迪出生在六十年代中后期,与老一辈艺术家相比,她从事艺术创作的环境远为明朗安详,这使他充分享受艺术创作的愉悦,并说出了前辈艺术家不能说出的话:“绘画给我快乐,在那里没有清规,没有束缚。在一张张画面上留下的是像阳光和晨风一样流变的自己......”这本是艺术创造应有的情境,但却是老一辈抽象绘画艺术家所缺乏的。诗迪画画是与自己对话,只对自己的心境负责,因此,她的作品才会如此澄明清澈,静谧典雅,从容精致。这是一个没有人造污染的活动,是一个在自然面前不去表现人的自不量力之狂妄的天地。这种单纯的非功利的前提,又使得她与那些追求看似宏大、神秘甚至超验,或者传达着当代人特有的焦虑的当代艺术家拉开了距离。
《精神的戏游——看诗迪的画》中国艺术研究所、美术研究员、艺术评论家郎绍君评论摘录:
诗迪作画非功利动机:作画是她的余事,源于她在特定情境中的生命需要,是她的一种精神戏游,戏游的过程远比结果重要,这个过程没有任何功利性杂念的干扰,是“解衣盘礴”——全身心投入、明澈纯净、真正自由的。
诗迪作画用水彩纸、水彩色而不用宣纸和中国画颜料,画中经常出现的细线以硬笔而非毛笔勾画。这使得墨、色、笔和纸形成的张力,是外扩性的,而与用宣纸、追求书法用笔和内渗性张力的传统水墨画有很大距离。它的风格是现代的,东方的,它具有抽象表现主义的激情和率意,也不乏中国艺术的朦胧和精微。它的似乎在不假思索中流淌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跨文化气质,赢得了国内外专业与非专业人士的喜爱与好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诗迪的绘画标示了现代世界文化交融的新景观。
《倾听自然》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副主编、艺术评论家殷双喜评论摘录:
“心事浩茫连广宇”。诗迪的绘画以自由无拘的色彩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也在视觉的层面与读者达到了灵魂的沟通。正如蒙德里安所说:“生命显示为在平衡里的不断的动力……在这样的形态里,节奏溶解于统一性。”它表明人类的生活虽然屈服于时间的流逝,但仍然建基于感性与理性的平衡之上。
她在梦幻与真实之间穿行于绮丽的色彩世界,“恍兮惚兮,其中有象”,借用“庄生梦蝶”的典故,她将自己的灵魂与绘画融为一体。诗迪画中的色彩意象,似乎来自偶然性的眷顾,具有不可重复之美,但她长期在世界各国旅行所获得的四季风景的体悟以及对宝石这一自然之灵的精微观察,使她有可能一窥大自然的天机妙化。诗迪画中的色彩意象,是东方女性对于生命的礼赞,更是人类对于自然的崇敬。
2006 中国美术馆
● 2006年10月25日,《天水无居·诗迪作品巡回展》第三站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个展由欧莱雅独家赞助。当日,来自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驻法大使馆、中国美术馆、中国美协、意大利文化中心、法国驻华大使馆的官员,文化界学者及社会名流都出席了画展,还举行了由范迪安主编的诗迪画册《天水无居系列Ⅱ——诗迪作品选》首发式。
《诗迪的绘画:源自心灵的气象》中国美术馆馆长、教授、艺术评论家范迪安评论摘录:
(《中国美术馆》2006年 第10期、《天水无居---五洲同源·诗迪作品选之二:汉、英、法》序 )
她全部作品汇集起来的,则是一种充满蓬勃生机、闪耀着灼灼光华的气象。我们能够感受到诗迪在艺术创造上的天赋与才华,而她
中国美术馆开幕诗迪发言
也愿意让人们与她一起分享她画中世界的阳光、雨露、烟岚、云水和流霞——这正是艺术创造最可贵的品质:自己获得的发现和充分的表现是一种快乐,让人们共同感受和获得,则圆满了这种快乐。
我想从“韵”、“态”、“光”、“色”几个角度来简明地分析诗迪的作品,这是中国绘画传统中对视觉化形象的品评角度。在每一幅作品的营构中,诗迪显然把握住了画面结构的“韵”,也就是善于在直觉的瞬间构成画面形象的分布,用点、线、面形成画面的“韵律”。在这方面,她的绘画是不断发展的,前几年已有对画面韵律的探索,近几年更是熟练地控制整个画面生发的趋向。在一些大尺幅的作品中,她也同样能够创造不同的韵律,使得作品如同多声部构成的交响乐,产生多层次多角度但又协调的和声。她的画中有许多与自然界万物相关联的形象,但那些形象不是自然事物的实像,而是得于自然的意象。她用了许多时间感悟自然,但基本上不直接描绘自然,而是将对自然的感受加以酿化,使感受转变为感觉和修养,因此, 她落笔之际,画面上的形式语言十分丰富,构成每一幅作品独具特点的“意态”。
《源自心灵的气象——诗迪画展在京举行》艺术评论家徐良瑛评论摘录:
(《艺术教育》2006年12期 )
欧莱雅1997 年在中国独家赞助了“从北京到凡尔赛”中法美术交流博览会,展现中法两国长达300年的艺术交流史;1998年,还赞助了抽象派艺术大师赵无极在中国内地首次举办的一生绘画回顾展;这次携手女画家诗迪,独家赞助她的《天水无居》个人画展,是因为他们对诗迪在作品中诠释出的中国人的国际化、时尚、无边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智慧,非常地认同和重视。
《思绪的色痕——诗迪绘画的语言图式和观念形态》《美术》杂志执行主编、艺术史学博士尚辉评论摘录:
她用渗化而灵动的水与色的痕渍,去呈现吹皱一泓春水的池塘;她用相互
法国总理夫妇来中国美术馆专程参观诗迪个展
浸染与触碰的水与色的动态,去捕捉霓裳羽衣般俊俏而瑰丽的卷云;她用透叠与交合的水与色的层次去营构苍茫无尽、淡定而透明的天霭。分明描绘的是春池倒影,偏说风吟云舞;分明表现的是山光水色,偏说以太听音;分明捕捉的是幻影梦痕,偏说海浸潮韵。她像诗人那样用通感重组印象,或者将味觉变幻为视觉,或者将旋律转换为色彩,或者将触感虚拟为线条和节奏。
她把诗的纯粹性转化为绘画语言的纯粹性。如果说诗的纯粹性在于滤除对于生活情节的叙述,单纯以有意味的形象组合营构意境,那么诗迪对于绘画语言纯粹性的追求,则是放弃现实形象的描绘,单纯以彩色以及水与色之间触碰、离合、浸透、渗化而形成的节奏呈现与提纯她对于日常视觉经验的印象。这种绘画语言的纯粹性,一方面抽离了具象性的描绘与再现,单纯以彩色和笔触捕获心愫的波动和记忆的碎片,体现了心灵世界对于现实世界的高度超越;另一方面诗迪的这些作品又不是单纯的抽象性绘画或表现性绘画。她的那些作品并没有完全脱离现实形象的身影,完全用抽象性的线条、色块与符号表达理性思维的感性显现;或者凸现色彩与笔触的审美独立性,用暴力性的色彩和狂放不羁的笔触倾泄内在的激荡。
《唯美的诗魂——诗迪的抽象表现绘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评论摘录: [12]
诗迪的绘画倾向于康定斯基注重直觉的抒情抽象,而不是蒙德里安注重理性的几何抽象。虽然她的专业是自然科学,但她的绘画却超越自然的现象而深入内在的精神,脱离科学的理性而依赖艺术的直觉。这种直觉相当于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的“顿悟”和“妙悟”。诗迪自称她的绘画是纯视觉、纯感性的,不受“思”或理性的束缚,可见她非常重视直觉。就直觉的敏感来说,女性是天生的艺术家,何况诗迪是东方的女诗人、女画家,她的审美直觉特别敏感,生命冲动特别强烈。
《诗意的神化,神性的诗化——诗迪印象》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陶咏白评论摘录: [13]
可以说,在她的生命意识中有一种常人所缺少的“神性” ,一种能超越万物和自我经验的“诗性智慧”,它带着神秘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感受性和广阔的想象性,有一种超知性、超见解、超本质的不可言说的神秘洞见。具备了这种神秘的生命体验,赋于她的心灵以深邃和悠远,能在诗意的想象中,在神秘的幻觉中,飞身世界之外,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域之外,不仅与亿万年来生存于地层深处的宝石交谈;与前世巨匠们气息相通,也能腾跃入茫茫太空穿梭于天外星系之中,云游在浩渺的苍穹中,任凭自己丰沛的想象力,展开诗意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把一个内在荒凉的物质世界提升为一个充满感情和美的世界。并把她那神秘的生命体验用画笔倾诉在绚丽多彩、变幻无穷的画面上。
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可信与不可能”,难以解释的“世界和生命”之谜的哲学命题,诗迪却以东方神秘主义的诗性智慧,“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诗迪“宇宙乐章”的作品,把生命的伟大、神圣、完美,如绵延无尽的音符,流入不可知的永恒之中,不正是在科学探索的极限处,宇宙秩序呈现出的不可思议的美,那是天命流行之处,神意荟萃之所,宇宙大化之大美矣!
《超越存在 复归天性》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邓平祥评论摘录:
诗迪是以诗性的方式表现天理和天道本象的,更深入地说一个丰富而敏锐的心灵和造化之神的对话。从诗迪的画中看她更多的体悟是积极的,她的作品传递出了这样一种愿望:她要通过艺术超越生命的存在,在艺术中表达个体生命力的痕迹——就如她所珍爱和熟知的宝石那样。
诗迪的近 期作品是更为纯粹了,似乎是在向抽象艺术的“无物象”境界跨进了一步,是否她会由此发展到纯粹抽象(形式抽象)的地步,笔者不敢揣测,这里有两点需要指出:一是中国的抽象艺术“是”或者“应当是”何种形态的问题;二是具有本土特征的“自然抽象”,或者由“意象”而抽象的艺术形态是否需要和西方抽象艺术趋同?——笔者以为这似乎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由诗迪以及中国当代有志于抽象艺术的艺术家在实践中回答的问题。
《“天水”涌自内心的泉》艺术评论家王海珍评论摘录:
或许是天性中那抹纯净,亦或许是她长久以来放逐自己的想象与幻想在渺远的苍穹,她与先哲们,竟然有着共鸣式的相互感应的神奇关系而达到精神的贯通。诗迪,如同未沾染尘世一星点蒙尘那般,拥有着少见的“神性”,在艺术世界中拥有天赋异禀的“悟”,她的生命中似乎拥有超常感受性与广阔的想象性。她总是能感受到美对于她心灵的撞击:她看黄公望的画,有一种升腾飘浮起来的感觉;看董其昌的字,似乎被一股力推动,神游走在他的横、竖、点、捺、撇、勾之间;她看吴昌硕的花卉画,似乎听到吴家花园里的花伸展枝节的声音;“看黄宾虹画,我当时感到有股强烈的气向我冲撞过来,我就象是被重拳击中,很疼,我被打晕了,吃不下饭,甚至病倒。”未遭尘世渲染的她,在心灵深处与天,与自然似乎达到了完美的和谐。
2010 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0年5月9日,诗迪作品被邀请在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
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整个展馆隆重展出诗迪的99件作品,是艺术家近 五 年来心路历程的一次集中总结。一位没有上过艺术学院的艺术家,她的大量作品却在国内外高规格地集中展出,她被媒体形容为“横空出世的精灵”。
《海德格尔的诗意》鲁迅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韦尔申评论摘录: [14]
绘画本是属于个人的事,但当画家的自述得到认同与回应时,共频的振荡极其愉悦。这对画家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美丽,诗迪以其天成的画境承载了这份恩宠:一方面她有着自己真正的独立精神、形式语言;另一方面又天然具备与大众认知交互、灵犀相通的能力。这是才华加神赐幸运皆备时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官将世间众物之像的灵光片羽摄取、建立再展开的其实是画家本色的精神现实。丰沛的心源给了诗迪横跃于世的能量,而当内外互为彼此时,释放则转为消解,此时作者与观者将共享欢愉的优美。我想那该是艺术的化境了 。
《天水无居·荡涤成诗》艺术评论家杨涓评论摘录: [15]
(《东方艺术》 2010年11期 )
诗迪的绘画并不只具有一种面貌,纯净与斑斓恰如其分地融合在她的绘画中。纯净的绘画表现出一种寂静的美,但是诗迪的纯净又不是单调和寂寥的,那种透着莹莹光泽的画面本身就是丰富的,尤其是通过留白、肌理等的处理,这种丰富性就更加体现了出来。另一些则采用色彩之间的撞击、对峙、交融,最后形成了丰富的色彩变化。因此我认为,诗迪的绘画具有花的意象,恰似那种怒放时的绚丽与缤纷。她将自身那种无拘无束的个性气质自然地流淌在画布上,于是色彩碰撞、抗拒、交织、融合,最终形成了肌理感极强的作品,那种自然形成的如同豹纹一般的图式透析了艺术家的秘密,其中的力量感和强度就以一种隐秘的方式在唯美的画面中透露出来,诗迪在这样的空间里充分展现着她的“能量”。诗迪只是在画着她自己,她如无居的天水有时奔腾欢快,有时安宁深邃,于是就荡涤出了一首首别样的诗。
2013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2013诗迪艺术新的一轮10年启动。
2013年4月30日——10月31日,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筹建办主任李向阳总策展,“天水无居·五洲同源——纪念上海世博三周年暨诗迪艺术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始为期半年的个展。这次画展以诗迪绘画作品为媒介,提倡" 表达性艺术" ,对社会公众进行健康促进,重构美好的心灵家园。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由政府设立的当代艺术馆。至2012年10月开馆后,《天水无居-五洲同源》在《法国蓬皮杜馆藏展》撤展后的同一个空间里展出。诗迪是第一个被邀请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里举办个展的中国艺术家。
展览共分三个部分:
上海当代艺术馆诗迪展
1.致富春山居图
江南,有山,有水,山沿着水走,水绕着山行。
江南,有雨,有雾,雨在雾中飘洒,雾在雨中弥漫。
江南有一条富春江,江水如蓝,丘峦如黛,烟花两岸。岸边,有一处翠竹掩映的山谷,数百年前,它把一位叫黄公望的隐者滋养成了绝世的艺术大师,一幅《富春山居图》,风光绝伦,收百里江川。数百年来,高悬于东方艺术殿堂,让无数心灵陶醉其间,流连忘返。
数百年后,诗迪从黄公望的视野中走来。她在飘洒的雨中痴迷于雾的迷离,她在迷离的雾中聆听雨的旋律。她友于草木,侣于卵石,和青山碧水对话,同绿树烟花交谈。万物有灵,那万物的灵性,如雨如雾,大象无形,潜入富春江的波影和西子湖的风情,构成她内在世界的原风景。
富春江畔的诗迪,默默站在《富春山居图》前,她说:我看见了黄公望,坐在云端,在云雾中泼洒出心中的世界。
古人说:一心一世界。《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内在世界原风景的写照,诗迪的艺术毋庸置疑是诗迪内在世界原风景的呈现。
似乎她还从黄公望的艺术获得了这样的启示:
让灵魂飘逸于云端之上。
因此,她用她的艺术,向《富春山居图》致敬!
2.记忆五洲
红宝石,蓝宝石,钻石……它们来自世界各处的大陆和海洋,是穿越时空的梦,那绮丽璀璨的梦中,有宇宙母体的低语,有浓缩了亿万年时间的记忆,有地球成长的信息。
诗迪巡礼于宝石之间,如真如幻,它们引领着她--进入地壳深处,她仿佛看见,曾经的它们生长于无边的深邃,在漫长的寂静之后,大地板块猛烈动荡,火山爆发,喷涌的岩浆翻滚出一个个透剔斑斓的精灵。
同时,江南的雨和雾陪伴她行旅于塞纳河畔、莱茵河畔和阿尔卑斯山……江南的水乡汇入了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的涌浪……
在拥有亿万年生命的宝石的注目中,悠远传来似笛似钟的天籁,内在世界的原风景因此而重构,艺术因此而获得更为宏大的立场。
一幅幅长卷缓缓展开,
水在长卷上深情地漫溢、渗透,
宝石微晶悄然洒落,宛如广袤时空的点点星光。
五大洲人们明亮的眼睛,再一次欢聚在上海世博这块曾经流淌欢乐的土地上。
灵魂呢?灵魂在星光闪烁的非线性的混沌中飞翔。
3.冥想宇宙
目光,透过宝石那五彩通透的晶体,越过游走地球上空的云霓,
上海当代艺术馆展馆内
诗迪开始了神奇的冥想之旅。
亿万光年在她的脸颊涌流而过,她“看见”了,真的看见了--宇宙柔软地展开永恒而无限的母体,一派混沌,微尘在游丝般的旋律中,团聚成一颗又一颗星光……
时间,空间,弯曲成没有边界的穹庐,星团溢出河汉,彗星穿越迷茫,那是何等恢弘灿烂的殿堂……
黑洞,不是吞噬万物的魔窟,而是所有星球在行旅的末路回归母体获得新的孕育,那是生命的再生之地……
圆锥般黑洞的末端之外是白洞,那是灿烂无边的大光明之所在,所有崭新的生命元素,在那里漫步,舞蹈,团聚……
于是,一派派奇异的景象,在她的内在世界交织出奇妙的境域。“把这一切呈现出来”,她仿佛听见:宇宙母体在向她悄然耳语。
《天水 天真 天趣 ——“天水无居·诗迪画展” 序》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艺术家、教授许江评论摘录: [16]
诗迪绘画的特点第一是奔放。只若一泓清水,天真烂漫,从无拘束,从无羁绊,正所谓“天水无居”。她的色彩单纯、浓烈,正是天性使然。泼泼洒洒,层层叠叠,相互映衬,凝放自由。那彩中仿佛有彩,一若宝石初露的端倪。她让水彩清清地流过,然后在某个瞬间将水色光彩打捞起来。准确地说,不是她在画水彩,而是水彩在画她。
特点第二是韵味。中国人讲韵,仿佛涟漪,四方回应,“犹之蕙风,荏苒在衣。”那份滋润是在中国江南的溪云烟雨中陶养而成,也是黄子久能将富春山居意象千古延展的那般深蓄缠绵的原因。“画眉深浅入时无”,诗迪用笔放骸,其心只在墨团团、色团团中翻转,一遍遍地熅过画面,一遍遍地让水色温润起来,借以释放内心的湿润和乡恋一般的流连。
特点第三是浪漫。此浪漫总让我忆起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的诗句。浪漫的意象在于张力,在于“别样红”与“无穷碧”这般简与放的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一方面看到大自然中风日流丽,绮妙轮环,另一方面又被某种天机的流荡、宇宙的冥想所触动。
《策展人语》 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筹建办主任李向阳评论摘录:
或许,她就是她的作品,她的作品也就是她,行云流水,飞珠溅玉,一如她自己描述的那样,“像泉,……诉说着平面深处的细语” ,“像火,……充满了热情的流动”。然而,有一点,我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的,是从她捉摸不定的诗样的身份中得到启迪的,那就是一个有大爱的人,关于世博的眷恋和情怀,或者说,作为一个世博人关于美好生活的激情和梦想。
上海世博会催生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矗立起未来生活的温度计。因为世博,因为艺术,有了《天水无居·五洲同源》这样一个展览,而这个展览所呈现的不仅仅是某种逻辑的必然,还有我们光大世博精神、构筑心灵家园的期盼和实践。
代表作品
北京奥运 《腾欢2008》系列作品
2006年至2008年,诗迪用三年时间创作《腾欢2008》系列作品。
滕欢2008-5迎奥运系列
2008年水彩画《腾欢2008》系列一、三、五号作品被我国历史文化艺术的最高殿堂——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这是2008年迎接奥运会唯一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 [17]
2006年2月,诗迪《天水无居》系列作品入选意大利都灵“奥林匹克冬季奥运会主题展”,其后作品《天水无居》被意大利文化艺术中心收藏。这一年的第一张画,诗迪因展览正好在意大利。她亲历了都灵冬季奥运会赛场上,满天飘扬的雪花与运动员朝气蓬勃的气氛。随即取来当地的雪水,在迎接中国奥运的作品上洒下了历史性的第一笔。纷纷大雪中,诗迪萌生了创作《腾欢2008》系列的灵感。期间,用这三年三场大雪完成了《天水无居·腾欢2008》系列。
上海世博 《EXPO2010 天水无居·五洲同源》
进入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60.6米高的顶层空间,走出电梯门,“第一眼”看见的就是诗迪的巨幅水彩《EX-PO2010天水无居·五洲同源》。 这幅作品是诗迪从2008年至2010年,历时三年创作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天水无居·五洲同源》系列作品在中国馆中国红顶楼60.6 米迎宾厅迎接各国的贵宾。中国馆现改为中华艺术宫,集中展现中国近现代美术的起源与发展脉络。至此,诗迪是少数作品同时珍藏于“两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馆)的艺术家。
这是一组三幅从左到右分别为红、黄、蓝三种色调的系列作品,以宝石微晶和着雪水,运用毛笔、油画笔等各种画笔,在艺术家的冥想下绘制而成。该系列位于迎宾厅的西南方位,右靠巨大落地窗的大墙面,长10米,高5米。诗迪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第一个冬季的雪水画出一片玫瑰色的世界;用2009年阿尔卑斯山初冬的雪水画出了一片蔚蓝色的天地;用2010年上海除夕夜的雪水画出了一条橙黄色的江河。在这些不同的雪水中,她还拌入了来自五大洲不同的宝石微晶。
2009年,诗迪在欧洲阿尔卑斯山画画,当时她已知道世博中
EXPO2010天水无居五洲同源系列
国馆,但还未确定是否将作品给中国馆,这幅画尺寸整纸3米多高、1米5宽。当她开始画第三张的时候,接到世博会中国馆的通知。那时,红色和蓝色部分已先创作完成。最后这张黄颜色的作品,用2010年上海除夕夜的大雪画出一条橙黄色的江河。诗迪特地请朋友采集浦东与浦西两岸的雪送到杭州用于创作,《EXPO2010 天水无居·五洲同源》的最后一部分才创作完成。诗迪解释其主旨是:“金生水,水生万物——这些雪水和宝石微晶创造了一个美好和谐的世界,共同迎接世博会的璀璨缤纷。”
据中国馆设计团队中的中国美院副院长宋建明分析,因为顶层空间作为序厅,必须在第一时间给观众视觉冲击力,因此柔中显刚的巨幅水彩较为适合。于是,诗迪的这幅作品进入了专家视野。其作画材质和过程又恰到好处地诠释了世博会的主题。 [18]
《天水无居·五洲同源系列4》
诗迪为上海2010世博所作《天水无居·五洲同源系列4》作为国礼被
诗迪与希拉里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收藏。
文学创作
冥想宇宙
诗迪著作《冥想宇宙——冥想的艺术与艺术的冥想》三卷本,由五洲传播出
版社在2013年5月份出版。书中展示她对大地、人间、宇宙的冥想,诠释以冥想为蓝本的唯美艺术的发生。
诗迪的冥想囊括了地球生命与宇宙的全过程,对于人类社会后工业时代所导致的危机发出了她的警示。她对宇宙时空的冥想浪漫而绮丽。在她冥想中的黑洞,绝非原来宇宙物理学界所认知的灭绝一切生命的死亡之地,而是通向一个新的宇宙的通道。所有衰老的事物,通过它获得新的孕育和能量。黑洞的出口处是白洞,白洞是一个充满了许多巨型卵泡的空间,来自黑洞的物质在这些卵泡中继续生长。有意思的是,最新的科技资讯披露,西方天体学家对黑洞的最新认知,认为黑洞作为一个新的宇宙的入口处,在其之外存在着众多泡状天体,这和诗迪的冥想不谋而和。
著作序言
天水无居 冥想宇宙
——冥想的艺术与艺术的冥想序
艺术评论家 叶卫平
(Angélique · ShDi)诗迪,是一位2004年中法文化年期间,在欧美和中国获得巨大成功的艺术家,也是一位获得美国宝石学院“GIA”和“ASA”的国际研究宝石学家、评估师、珠宝学家。
《天水无居 冥想宇宙——冥想的艺术与艺术的冥想》该书是她绘画通向宇宙的独白,以她真实的人生轨迹为向导,袒露了她神奇的冥想和艺术相伴相生的心灵历程。
该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她的目光不断穿梭于现实和冥想之间;她的冥想不是以论道的方式进行表述,而是以诗意绽现于有趣的艺术感慨之中。
在她的冥想中,关于有形宇宙和生命从诞生到湮灭,又重新开始 ……那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大时空轮回。
这一轮回,是宇宙母体的规定。
宇宙母体是宇宙智慧、宇宙意志、宇宙关怀的象征,它是一切能量、一切理性的统一体。
该轮回分为九个季———
第一季:光明的白洞,它是黑洞的另端出口,聚集众多巨大的光明的时空卵泡, 容纳了生命的最基本元素——微尘。
第二季:非线性混沌。所有微尘团混杂,呈现出迷离的无序状态。
第三季:微晶是宇宙最绚丽的生命。混沌瓦解,微尘在碰撞中形成微晶,这是最初的物理生命形态。
第四季:星空是宇宙的殿堂。高密度的微晶团聚结成形,星空出现了,这是相对混沌的宇宙状态。
第五季:生命在地球的摇篮中萌动。宇宙中,地球(极少数星球)萌生出有机生命,比如单体细胞。
第六季:人类,在地球的摇篮中成长。以人类为代表的智能生命诞生了,种种反自然意志的欲望, 促使智能生命去追求所谓“完美的形”。
第七季:望星空,孤独的人类。当人类“完美”成形后,当人类感到极度孤单而企图在宇宙中寻找同类的时候,人类正经受着种种的考验。
第八季:黑洞呼唤“完美”的生命。细胞哭了,细胞笑了,母体召唤人类和生命所在的这个宇宙。黑洞不是毁灭而是孕育,它收回所有的生命和宇宙能量,进行重新孕育。
第九季:宇宙母体将在白洞开始新的周期。那光线无法逃逸的终端不是奇点,
而是光明无限的白洞,是生命再次诞生的世界。
Angélique·诗迪的冥想催生了她内在世界的原风景,在其中,她用微晶的语言和宇宙的色彩、与宇宙母体对话,她漫游于天水之中,她出没于混沌之间。
于是,绘画的时候,她的手不属于她,属于宇宙母体。
因此,她的水彩艺术:像雾一样迷濛,像雪一样飘洒,像水一样流淌, 像宇宙的一片时空,空茫而斑斓。
因此,许江先生题名为:
天水无居。
艺术评价
境·天水无居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中国油画学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许江
诗迪如一眼清水,天真烂漫,从无拘束,从无羁绊。
正所谓:天水无居。
远歌叶红
诗迪学画之初,司徒兄、小健兄同我商量:不可太难!如画樱桃,不要求太象,只要画出那份滋味就行。
仅仅几年,诗迪已画出许多作品。这些画,既不象“樱桃”,也不似“樱桃”自己的气息;既不写实,亦非写意,而是直接地传达出如“樱桃”般的心情,一种面对“樱桃”时的感觉,一种如是的生机和趣像,一种天水映物的无知和烂漫。
墨雨笔风
绘画象一扇窗。从窗口向外观,看窗外四季,看自然众象,看山川万物。同时,又从这窗口向内观,看情感波漾,看意态生动,看生趣盎然。多少画者都忙于在窗的两边侧身穿梭。诗迪却仿佛从一开始就站在了窗的外边,单纯而天真地看自己,看自己的内心,看心象的演化和生长。实际上,她对自然之物颇留心,留以一种简放的“粗心”。由于这份简放和粗心,那物的意态是模糊的、浑沌的。诗迪非常简单地将自然浑沌之象叠影而为自己的心象,并一任心象自由地生长。
诗迪自由地站在窗的一边,天真地看着:那紧张地从窗口两边侧身穿梭的人们。
静之远息
诗迪天真地站在窗的一边,看着另一边的自己。她并不去辨析,却总把那当作一个陌生者;一个鲜活的玩偶;一个新的生长的意像。她只看到纯然之象,又不愿让那象凝固下来。她在水下玩味着这流动无定的象。有时,她将这些象推得很远,静静倾听。象之声息,如水如香。
南山钟
诗迪好象在一个早晨,就“玩”通了绘画的基本方法。她让水一遍遍地从画面上流过。这水仿佛在洗涤,又仿佛在寻觅。她真的用心去承受这水和水的影像。这影像永无定形,浸润着一种清莹莹的生命意态。她不是去画自己的所见,而是用心去承接自身流动的意象。她从来都不想画象什么,却总想让画活起来,就象水中的天空和群峰;就象湖面上滑动的落霞;就象日出前如缕如烟的薄雾;就象南山晚钟在峰峦上的鸣响……
(许江 2004年7写于杭州)
可以安居的诗意
——鲁迅美术学院院长 、艺术家、中国美协副主席 韦尔申
世界以它的方式存在,缤纷而完杂。当代画家常常以焦虑、嘻哈或无奈来做诠释。但在诗迪这里你却感觉不到一丝的窘迫和尘嚣,这是一片云层之上的境像。它以眼见牵引出耳听、鼻嗅、手触、口尝、和心想的画面。一幅又一幅的音声美色,芬芳甘爽而又情丝迷离。从某种意义上说,画面既是这个世界相对于某个空间的窗口,也是一个血肉之躯内在心灵世界的展现。面对诗迪的画作,你几乎不能够拒绝那片贴近于绝对的引力场,它是独一无二的。是生命以个体的感悟呈现的一种倾情相述。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画面即是心图是人生存在状态的一种视像显示。诗迪的好处在于她可将物象的意髓与形上的纯粹共呈给我们。而能这样的前提是其自身的纯度。它使得整个创作思维过程不中断、不分散、无障碍的捕获灵魂光华。否则它会沾染矫饰、谎言、或干脆失语,成为技巧、功夫的承载物,这对知识分子没有意义。在诗迪这儿,我们重温了通过大师已很熟悉的语言和内境的渐至单纯——既海德格尔的那份可以安居的诗意。
(韦尔申 2006年9于沈阳)
纯粹的绘画
——中国美术馆馆长、策展人、教授、艺术评论家 范迪安
绘画艺术的最高价值正是隐藏在艺术家无功利的动机之中。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诗迪是一个画家,她的绘画是一种纯粹的绘画。绘画本来就是一种源自心灵的感动,这种感动支配了形象的生成,使得画面上的色彩、线条、肌理、结构、空间相互共鸣——与画家的心灵共鸣,继而与观者的心灵共鸣。
从诗迪的绘画中,观者尽可以觉察到她作画时的单纯与欢悦。或许晨光微熹之际,她燃香沐手,便可沉浸在“绘”的感性之中。构成画作的物质材料经她信手拈来,落在纸上便皆成“文章”。按作画的常规而言,每一个画家都有一种“直接表现”的愿望,并且希望达到“无碍抒发”的境界,但绘画的困
扫码,发布自己的艺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