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功慤1923年出生于上海,抗战时考入内迁重庆的国立艺专,1948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专西画系,与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丁天缺等先后同学,都是我国现代抽象画先驱、国立杭州艺专油画工作室主任吴大羽教授得意门生,也是迄今为止当年国立杭州艺专唯一仍然健在的学习西画的学生。
张功慤1955年作品《缠辫的晨》
上世纪50年代起,吴大羽定居上海直至去世。期间,张功慤与吴大羽的住处只有两站路的距离,张功慤得以能够更好地侍奉恩师,共同继续中国风格抽象画艺术的探索。是今天所称的“吴大羽艺术体系”在国内的主要的传承者和推动者之一。他得到了吴大羽的真传,真正继承了大羽师为人和为艺的衣钵;他的各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未被人为破坏,并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张功慤这些作品如今已成为研究“吴大羽艺术体系”不可或缺的第一手材料。
吴大羽与张功慤1956年合作创作的《男孩与玻璃杯》
1950年代,在一次绘画创作中,张功慤用印象派风格的光影效果绘制人物画像,却不为外界所认同。他认为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气质也许与当时的环境有一定的距离,便主动自我边缘化,坚持不懈地从事他所热爱的开放、创新、变化的现代绘画艺术。他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中汲取养料,特别是把先秦的老庄思想中精神自由、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等哲学和艺术境界,转化为自己的现代绘画见解,最终形成了个性独特、变化丰富的绘画表现语言,保持了一个真正艺术家所必具的专业精神,营造了中国美术史中现代绘画的独特风貌。
张功慤1961年作品《心形》
张功慤创作于80年代的彩墨抽象画
张功慤的现代绘画作品的造型表现方式,并不是刻意描绘或制作能成就的,而是以独特的“天然成趣”的艺术表现方式,暗合了中国古代文艺思想中“无为而为”、“天人合一”的深奥哲理。在创作过程中,他绝不会被眼前物象的外在面貌所控制,而是随时可能有新的发现,从而变化和调整画面的结构与色彩。欣赏他的作品,有时会随着人们视觉重点的转移,常常变化成另外一个新的面貌。他的作品,是作者自由想象、心情畅悦后留在画布上灿烂心灵的轨迹。所以,张功慤的绘画具有“在抽象作品中暗示着具象的造型,在具象作品中又隐藏着抽象的内涵”的特点。他的绘画创作,也不是仅仅具有所谓的高超绘画技巧就能够达到的,而是已深入到一个肉眼看不到的心象世界,充满了无限的生命情趣和造型意象。他有关绘画创作的见解读来更是颇有启发。
张功慤1989年作品《金》
张功慤2011年作品《斗》
中国当下少有画家不卖画,也少有画家的作品不进入市场。张功慤70余年的油画创作却从未将作品以商品形式换金钱。或者出于不屑,或者出于不舍,他不同人谈价钱,把作品当孩子一般深藏于室,连做展览公开示人都不是太过积极。
张功慤1999年作品《红菱艳》
张功慤2014年作品《梦鲲》
从某种角度看,本次展览也是张功慤先生的一次艺术回顾展。展览的作品有上世纪四十年代创作的抽象作品《深色中的白色》,五十年代的肖像作品《缠辫的晨》以及六十年代初风格转变期的《心形》;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其艺术生涯的第二个鼎盛时期,抽象作品《群》、《金》等和一批彩墨抽象作品;新世纪创作的《世博夜焰》、《金辉》、《梦鲲》、《翔》等,从及近一年来创作的一批风景系列作品等都将面世。
张功慤2018年作品《风景系列 20180310》
张功慤2018年作品《风景系列 20180324》
已故的著名油画家丁天缺说,抽象画家张功慤,是这个抽象文化古国里诞生的骄子。在国立艺专求学时,张功慤受业于吴大羽教室,从塞尚的创作中领略了“体”的概念;从凡高的向日葵中焕发了激情的洪流;从夏加尔和达利的幻想中探索了神秘的梦幻;从马蒂斯部署色彩的效果中,认识了色彩可以替代线透视的真谛;从毕加索的构成中理解了变形奥秘;从高更和卢梭的创作中感悟到了对“野”和“朴”的向往;从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感寄中,体认了诗画如一的空灵境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评论家水天中对张功慤早期作品的评论是,“显示了他那一辈艺术家与世界绘画潮流同步发展的节奏”,而对其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创作,则称其“笔意更见流畅淋漓,画面趋于单纯开朗,在许多场合,‘书写’代替了‘堆砌’与‘塑造’。这对于中国文人来说,意味着绘画向抒发性灵的理想境界靠近”。